青海盐湖的沙尘暴裹着盐粒呼啸而过,一个戴着防尘镜的身影仍蹲在设备旁记录参数;罗布泊的烈日把戈壁烤得发烫,那顶蓝色安全帽在盐碱地间格外醒目。作为公司的青年技术攻坚骨干,95后工程师叶含青用双脚丈量着中国西部的盐湖戈壁,以青春之力推动着“资源化、专业化、产业化”战略在实践中落地生根。
八年前,带着校园里淬炼的专业锋芒,叶含青一头扎进公司工厂技术部,与整体厂房项目设计结下不解之缘。那时,这项作为公司起家根基的核心技术,正遭遇“成长的烦恼”:专利保护期落幕,市场上同质化竞争如潮水般涌来,曾经的技术高地面临被淹没的危机。
“越是风浪急,越要把稳技术的船舵。”叶含青眼里闪烁着笃定的光。他与团队在实验室与生产车间之间架起桥梁,白天泡在厂房记录参数,夜晚在图纸上推演方案,让传统技术在创新之火中完成涅槃。“单元式置换通风除尘技术” 如同为厂房装上智能呼吸系统,“大型封闭厂房通风降温技术” 恰似撑起一柄巨型遮阳伞,“超高大厂房恒温恒湿技术”更像打造出精准控温的玻璃舱……
青藏高原的西宁项目,是一场硬仗。高海拔地区的低气压如同无形的枷锁,死死扼住传统技术的咽喉。当最新研发的技术方案让系统能耗硬生生降下 30% 时,他的脸上绽开笑容 —— 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,更是公司核心技术从“平原王者”到“高原征服者”的华丽转身,印证着“专业化”战略的深层密码:只有把技术根基扎得够深,才能在市场的狂风中屹立不倒。
2020年,公司吹响进军盐化工领域的号角,青海盐湖4#线干燥除尘改造项目成为首战。可这片看似平静的盐湖,藏着不少“拦路虎”:高温含钾烟气像匹烈马,在净化过程中肆意冲撞 —— 设备结露如遇梅雨,粉尘回收似捞水中月,尾气排放超标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。
“难题就是创新的起点。”在公司及事业部领导的支持下,他与技术团队组成“破局联盟”,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天明。他们像精密的钟表匠,一点点拆解烟气净化的全流程,建立起精准的数学模型。当“同温尾气再生布袋离线清灰新工艺”研发成功时,现场监测仪上的数字令人振奋:排放浓度锁定在 15.6mg/m³,比 30mg/m³ 的国家标准低了近一半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这项技术像位精明的“回收专家”,一年能从烟气中“捡”出价值 4000 余万元的钾肥。
如今,这项技术已在新疆罗布泊盐湖“开枝散叶”,形成年处理 200万吨钾肥干燥尾气的产业矩阵,让每一缕烟气都变成流动的财富,生动诠释着 “资源化” 战略的真谛。
从青海盐湖 4# 线的初试锋芒,到1/2#线的持续精进,再到罗钾1#至5#线的全面铺开,叶含青与团队走的不是简单复制的捷径,而是技术体系化的长征。他们像经验丰富的航海家,把每一次航行的日志提炼成导航图,开发出燃煤热风炉专用除尘工艺、余热回收工艺等“组合拳”,让单一项目的成功经验生长为可复制的技术森林。
作为新时代的环保科技工作者,叶含青常说,青年技术人员既要做实验室里的“显微镜”,精准破解技术难题;也要当产业版图上的“望远镜”,洞察发展大势。既要在图纸上绘制精密线条,更要在时代画布上勾勒产业蓝图。
站在公司“三化”战略的新起点,叶含青与青年同事们并肩前行。他们以专业为笔,在技术创新的画卷上挥洒浓墨;以资源为墨,在循环经济的长卷上书写价值;以产业为纸,在环保事业的蓝图上描绘未来。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壮阔征程中,这群航天凯天青年正以青春之名,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时代华章。
